在抖音、B站和小红书的瀑布流里,一段旋律像野火般蔓延——“力得摸太嗯哼嗯哼嗯哼”。这串看似无意义的音节,却让千万用户不由自主地跟着摇头晃脑,甚至衍生出二创、变装、挑战赛等无数内容变体。为什么这段旋律能瞬间击穿大众的听觉防线?它的魔力究竟从何而来?
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,这段旋律完美契合了“耳朵虫”(Earworm)的形成机制。简短重复的节奏型(“嗯哼嗯哼嗯哼”)、适中的音程跳跃(“力得摸太”到重复段落的过渡),以及拟声词带来的亲切感,共同构成了记忆锚点。人类大脑对这类模式化声音的处理效率极高,尤其在碎片化阅读时代,这种“听觉零食”恰好满足了人们追求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歌词的模糊性。“力得摸太”可能源自某种方言谐音或即兴创作,这种语义的开放性反而成为传播的催化剂——不同群体能赋予它截然不同的解读:游戏玩家联想到战斗音效,职场人听出摸鱼节奏,粉丝则将其与偶像舞台动作绑定。这种“共创式解读”让作品突破了音乐本身的局限,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载体。
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进一步放大了它的声量。短视频的垂直分发模式让魔性内容极易形成闭环传播,而“力得摸太”恰好处在娱乐性与传播性的最佳平衡点:既不会复杂到需要鉴赏门槛,又保留了足够的趣味性引发模仿。当某明星在直播间随口哼唱,或是综艺节目将其作为背景音效时,病毒传播的最后一环被彻底打通。
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传播依赖的是旋律本身的魔性,那么第二阶段的持续发酵则展现了当代网民的文化创造力。从原声片段出发,衍生出至少三大类内容形态:技术流二创(Remix电音版、古风填词版)、场景化演绎(打工人口嗨版、宠物反应视频),以及跨界联动(与热门影视梗结合)。
这种内容增殖现象印证了学者亨利·詹金斯提出的“参与式文化”——用户不再是消费者,而是积极的内容协作者。
商业品牌迅速嗅到其中的流量价值。奶茶店将其作为门店提示音,电商直播用作下单倒计时BGM,甚至某汽车品牌在广告中植入变速版旋律。这种商业化应用看似割裂,实则揭示了流行文化传播的新规律:当某个元素足够抽象且易改造时,其品牌适配度反而更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商业行为并未引发用户反感,因为大众早已将旋律视为公共素材而非私有IP。
但现象背后仍有隐忧。当“力得摸太”们以三天一更新的频率涌现时,人们是否正在陷入听觉快餐的循环?有心理学家指出,过度依赖碎片化音乐刺激可能导致听觉审美窄化,就像长期食用重口味零食会降低对精细食物的敏感度。另一方面,这种爆发式传播也挤压了复杂音乐作品的生存空间——毕竟巴赫的赋格曲永远不可能用15秒征服算法。
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:数字时代的文化符号不再依赖于传统创作权威,而是由大众共同定义。下一个“力得摸太”可能正在某间大学宿舍或某个直播间酝酿,它或许会更荒诞、更简短,但必然继续遵循那些经过验证的传播密码——重复、开放、易模仿。而当我们再次被新旋律洗脑时,不妨多想一步: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声音本身,还是那种参与一场文化狂欢的错觉?